每周商务动态
2025年第29期
武汉市商务发展促进中心 2025年8月1日
【政策发布】
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政治局会议明确,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第一财经)
2.市场监管总局:4项会展业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实施4项会展业国家标准,包括新制定发布的《线上展览会服务指南》,以及修订发布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数据统计规则》《展览会数据审核规范》《展览展示工程服务基本要求》。
《线上展览会服务指南》重点聚焦线上展览新业态,给出展前、展中、展后的全流程操作指引,明确服务提供方的保障能力要求,为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新版《经济贸易展览会数据统计规则》《展览会数据审核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展览活动数据的统计口径、数据来源与审核方法,新增展览场地利用率、绿色展台面积等15项统计指标,修改展团数量、观众人数等8项指标,更加全面准确反映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状况。
新版《展览展示工程服务基本要求》完善了展台搭建全过程技术要求与服务规范,新增了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对提升展览展示工程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20项会展业国家标准,基本构建了覆盖活动组织、场馆运营、配套服务等会展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经济贸易展览会数据统计规则》《展览会数据审核规范》《绿色展览运营指南》《绿色展台评价指南》等一批标准已经在进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展会中推广应用,为推动会展业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
【商务视野】
1.中国城市夜经济的发展走势与建议
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城市活力、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就业的核心引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结构升级,夜间经济从单一的餐饮夜市向文化、娱乐、旅游、运动等多元业态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夜经济发展概况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中国夜经济规模持续扩张,2022年市场规模达4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0%,预计2025年将突破62.3万亿元,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从2019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35%。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政策层面,全国超200个城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从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升级到监管创新形成政策合力;消费层面,居民收入增长推动消费观念转变,年轻群体夜间消费频次每周达2~3次,单次消费时长2~4小时;技术层面,移动支付普及率超90%,外卖、直播电商等新业态重构夜间消费场景。
(二)区域发展格局
夜经济呈现“梯次分化”特征: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国际化业态和高端消费为核心,夜经济活力指数超90分;第二梯队包括成都、重庆、长沙、西安、青岛、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依托文化特色或网红效应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指数在70~90分;第三梯队为多数省会城市及地级市,以传统业态为主,同质化竞争突出。东西部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夜间消费总额占比达65%,中西部仍以餐饮、零售等基础业态为主。
(三)业态结构特征
餐饮主导:占比60%~65%,涵盖烧烤、小龙虾等夜宵文化,以及高端主题餐厅、网红小吃街,如长沙坡子街、重庆洪崖洞火锅集群。
娱乐多元化:传统KTV、酒吧占比下降,密室逃脱、剧本杀、电竞馆等新兴业态占比提升至15%~20%,成都、西安等地夜间演出市场年均增速超20%。
文化融合加深:历史街区改造与夜间文旅结合,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文化实景演出、南京夫子庙夜游项目,文化体验类业态占比达5%~10%。
运动休闲崛起:成都“以动兴夜”模式带动夜间运动消费,游泳馆、瑜伽馆夜间营业额增长20%以上,成为新增长点。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长沙:文化驱动的全业态模式。长沙夜经济以“24小时城市”为定位,2023年夜间消费占比超40%,五一商圈、太平老街等核心区域年接待游客1.5亿人次,“夜色最长沙”品牌享誉全国。特色街区打造:重点培育10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如坡子街、渔人码头、扬帆夜市、东瓜山、泉星美食街、四方坪夜市等,成为热门打卡地。五一商圈、阳光壹佰凤凰街、梅溪湖(梅澜坊)街区、红星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主题活动举办:常态化开展“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活动,每周六推出沉浸式焰火秀,吸引大量游客,多次登上抖音热榜。同时,组织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市民游客可去都正街得乐社、笑工厂感受演艺文化;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省湘剧院聆听传统戏曲;到大悦城沉浸式体验现代戏剧魅力。2024年新推出的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上座率超九成,年轻人占七成,复购率达三成。业态丰富与创新:拥有充足的延时消费业态,如24小时书店、餐厅、便利店等。平均约2000人拥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指数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各类经营主体在美团平台的即时零售订单占比全国第一,24小时零售外卖指数居全国第五。截至2024年底,足疗按摩门店突破6000家,年交易额达120亿元,居全国前五之列。此外,积极推动夜经济与“新消费”融合,培育新消费品牌143个,分布在餐饮、零售、美妆等多个细分赛道,产生文和友、茶颜悦色等2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
(二)成都:休闲引领的创新模式。以“以动兴夜”为核心,将夜间运动与休闲消费结合,2023年夜间运动业态营业额同比增长21%,形成冰纷万象滑冰场、桂溪公园网球场等标杆项目。场景打造:聚焦宽窄巷子、文殊坊、峨影“1958”、西村、优品天地等街区。宽窄巷子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文艺演绎、美食餐饮等业态,是成都平原宜居休闲与时尚生活的典型代表;奎星楼街作为宽窄巷子“后街经济”承载街区,汇聚网红打卡、文艺演出及特色饮食文化;文殊坊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新消费定位,打造夜间打卡走廊、特色民宿体验区、非遗和手工艺作坊体验区等,并引进Livehouse西南首店;峨影“1958”依托影视文化,发展文艺演绎、美食休闲等业态;西村强调前卫、艺术等气质,发展运动休闲等业态;优品天地围绕社区商业,发展美食餐饮、休闲水吧等业态。设施建设与风貌改造:推进灯光工程改造,打造休闲、自然、和谐的照明体系。在不同街道塑造特色景观,如奎星楼街的文创生活景观、泡桐树街的慢生活体验景观等。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建设地下停车场、优化临时停车区。消费供给优化:深入挖掘天府文化内涵,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延长开放时间,提升蜀风雅韵、金沙音乐剧等文化项目品质。鼓励特色商业街区引入24小时不打烊文创书店、工坊体验、特色餐厅等,推动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
(三)西安: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拥有首批10个夜间聚集区、26个夜间消费地标及80个特色商业街区。各街区定位明确,老城根Gpark将消费群体定位在35岁以下,融入国际时尚、高科技、汉文化等理念;大唐西市汇集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元素,成为文化平台;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针对白领阶层,突出夜间休闲特色,与周边商圈错位互补;北院门、永兴坊成为网红美食打卡地标;德福巷酒吧街区是文艺青年聚集地;曲江创意谷推出“深夜食堂”主题的夜间创意生活模式,举办艺术灯光节等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唐不夜城、周至水街等运用夜间亮化手法、科技互动装置、植入文创元素等,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场景创新上,利用老旧厂区、闲置商业资源打造新消费场景,鼓励景区和街区举办主题灯会、光影秀等活动;形式创新上,大唐不夜城不断推出新的表演形式,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盛唐密盒等。消费体系构建方面,形成以2个都会级、10个城市级、25个区域级商圈为主体,以商旅文观光、特色餐饮、购物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夜西安”消费体系。商旅文观光型集中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景区;特色餐饮型集中在北院门、永兴坊街区;购物休闲型集中在小寨商圈等。夜间经营业态多元,深夜食堂、24小时健身馆、剧院等满足多元需求。
三、发展趋势与优化建议
未来趋势: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中国夜经济已过高速增长期,需从追求客流量转向消费质量。重点提升文化体验、技术应用、服务标准,如成都通过运动场景创新吸引中高收入群体,杭州通过数字化提升复购率。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二、三线城市需避免复制“小吃街+灯光秀”模式,应立足本地资源:工业城市可开发“厂区夜游”,农业城市可打造“田园夜市”,边境城市可结合“跨境文化”,形成错位竞争。从“单点发展”到“集群联动”:未来夜经济将从单一项目向区域集群升级,如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秦淮河”联动、重庆“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片区发展,通过交通接驳、业态互补形成规模效应。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价值”:网红效应难以持续,需通过文化沉淀、业态迭代、会员体系构建长期竞争力。如长沙通过持续的文化活动(焰火、演出)培养消费习惯,杭州通过会员数据优化服务,实现“流量-留量-复购”的转化。
针对性建议:(一)模式优化。文化驱动型城市:长沙、南京需拓展“文化+研学”“文化+电竞”等衍生业态,降低对餐饮的依赖;建立文化IP授权体系,通过衍生品销售增加收入。网红型项目:洪崖洞应增加“夜景+沉浸式演出”等高附加值业态,提升人均消费至100元以上;借鉴杭州数字化经验,通过智慧系统优化客流分配。政府主导项目:西安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通过“付费体验区+免费游览区”平衡公益与盈利;建立市场化的成本分摊机制,减少财政依赖。产业融合型城市:青岛可延伸“啤酒+文创”“啤酒+体育”产业链,开发全年常态化业态,避免季节性波动。数字智慧型城市:杭州应扩大技术应用场景,向二、三线城市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形成产业生态;(二)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夜间交通:加密公交夜班线路,推广共享停车位(如长沙五一商圈);在大型夜经济集聚区建设临时停车场,采用动态收费调节车流。智慧化改造:部署客流监控系统(如重庆洪崖洞分时段限流)、智能照明系统(如南京夫子庙节能改造)、应急呼叫设施,优化消费体验;(三)政策创新。简化审批:推行“一证通”管理(如成都夜市商户“一证经营”);对夜间临时活动实施“备案制”而非“审批制”,缩短流程。财政支持:设立夜经济专项基金,对新兴业态给予3年税收减免;对文化IP开发、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补贴。监管创新:建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如上海、北京),统筹多部门协调;制定夜间噪音、卫生等柔性标准,平衡商户与居民利益。(中国网)
2.商场景观中庭这样设计,聚客又吸金
传统购物中心只设置一个室内主中庭+次中庭,随着自然生态的环境趋势演变,拥有景观的中庭则更具亮点,备受消费者喜爱。不同之处在于,此种购物中心在建筑的一侧形成有直接采光的大型通高景观中庭,其空间高度差比较大,并结合生态绿植,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以此增强空间体验感。商业建筑内的采光景观中庭是商业空间从封闭跨向透明和开放的重要空间形式。
①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西区。太古里西区的升级改造中,一方面将原来大型体量的建筑化整为零,形成错落有致符合人体尺度的建筑体块;另一方面对原来封闭的建筑立面和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塑造。在材料上,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了白色的铝板、半透明的U型玻璃以及普通透明玻璃,与太古里南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这些光亮洁净的材料,增强了建筑外部纯净透明的质感,成为城市路上的视觉焦点。
②韩国现代首尔百货。韩国现代首尔百货位于首尔汝矣岛Park One综合体,营业面积有89,100平方米。以突破传统、全新概念打造的首尔最大百货店,核心主题为“亲近自然型未来百货商店”,旨在成为文化、艺术、体验集一身的综合文化空间。作为韩国首个花园概念百货商店,现代首尔百货一楼设有瀑布花园,中心有从12米高处落下的室内瀑布。建筑天花板采用透明玻璃建造,从而使顾客在内部也能够感受到自然光。利用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多个中庭,还构思了一条绿化带,它环绕空间,为静谧和幸福的主题提供连续性。
③成都世贸广场。成都世茂广场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以微度假胜地打造购物中心室内外的环境。其主入口设计尤为别致动人。主入口以“灵栖树屋”为设计概念,内侧为多层模拟叶子脉络状的挑台设计,外墙则以通透的钢结构点驳接式菱形玻璃幕墙形成维护体系,整体视野通透。(飙马商业地产)
3.零下80度的咖啡,为何能从上海“火”起来?
上午排、下午排,高温天排、下暴雨排,当你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永康路,一定会被一家咖啡店前的长队震惊。因推出-86℃咖啡,这家位于永康路的咖啡店火爆出圈,已连续多日位居大众点评app上海咖啡热门榜单第一名。近40度的高温天气中,在户外苦等1小时,只为喝上一杯零下80度的咖啡。
这款新走红的咖啡有什么特点?盛装咖啡的玻璃杯预先存放在超低温冰箱,顾客下单后,店员从冰箱中拿出的特质玻璃杯冒着“白气儿”,看上去就很冷。因为是超低温,店员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杯子,要使用特殊的工具。杯子中刚一倒入牛奶,便瞬间凝结出一层白雾。接着再倒入温热的浓缩咖啡液,并根据客户选择的口味加入肉桂、朗姆酒或香草。一杯超低温咖啡就做好了。店员还会特意叮嘱,“40s”内饮用最佳,同时递过来一个用来刮杯壁杯底的小勺。经过一番操作,杯子此时已不会粘手。不要摇晃,拿起杯一口饮进,感受极冷与温热在口腔中交汇的口感。喝完,顾客可以让店员清洗玻璃杯并提供手提袋打包带走,一个专为超低温环境打造且接触使用过的玻璃杯,无疑是回味这段独特饮用经历的最佳“纪念物”。高温天气中,解暑降温类饮品自带话题度。“-86℃”的“超低温”的卖点,和充满“仪式感”的饮用方式及玻璃杯赠品,提供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更激发了分享欲。
网红咖啡诞生于上海不是偶然。排队一小时,喝掉一分钟。如果你和一位上海的咖啡消费者讲起这段经历,对方可能不会问你“值得吗?”,而是两眼放光、满是羡慕地问“好喝吗?”。今年5月,上海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首次突破20杯,达到22.24杯。作为国内标杆,上海以9115余家咖啡馆的密集布局,超越东京和纽约,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日均消耗近200万杯,上海是不折不扣的咖啡“顶流”之城。“恰”咖啡融入市民日常起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IP。咖啡馆不只是消费场所更是社交场所,市民在此享受悠闲时光,网红潮人在此拍照打卡,商务人士在此洽谈合作……coffee time不是工作劳累之余“喘口气”的茶歇,而是一种松弛惬意的生活态度。
创新者与消费者的“香”遇。《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2025年,预计全国咖啡产业规模将达3693亿元。一面是蓬勃发展的态势,一面是残酷激烈的行业竞争。现磨咖啡“9.9元价格战”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前一阵,外卖平台大混战,多重补贴叠加下,单杯咖啡价格在十元以内继续下探。面对连锁品牌发起的低价攻势,精品咖啡馆匆忙应对,纷纷从烘焙度、生豆产地、萃取方式等入手,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消费者认知提升速度远不及连锁品牌规模扩张。这也让不少精品咖啡爱好者痛心,“精品咖啡要被卷没了”。在上海这座咖啡品牌你来我往的兵家必争之地,一家10平米小店用一杯冷感咖啡火遍全网,被业内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其中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相比瑞幸“夏日西瓜冷萃”、M stand“黑樱桃桑葚咖啡”等同期由连锁品牌推出的产品,“零下80”的营销点转换了赛道,现制即饮的“Dirty”本身就具有“精品范儿”,是兑糖浆调口味等流程化操作无法媲美的独特性。因为品类特殊,不能打包、不能外卖,想喝的人只能自觉排队,在线上创造了话题。也有咖啡从业者表示担心,营销噱头掩盖了该店实际运营成本,用来急冻杯子的超低温冰箱实际是实验室场景使用,价格不菲,当高温消退、大排长龙消失后,能否“长红”有待观察。但“零下80度”等咖啡品牌的成功证明了消费者愿意为极致的差异化体验买单。咖啡精品店或许可以靠科技与创意,守住一席之地。
梳理近期社交媒体动态,会发现已有商家进行效仿,在广州、成都、南京等地推出类似的“超低温咖啡”。比如,有网友分享,大连出现-196℃液氮杯咖啡,昆明有咖啡店推出“冷冷的Dirty”。还有咖啡店把咖啡直接盛放在冰块中出品。综合来看,推出类似产品的多为定位精品咖啡的小众独立咖啡馆。正如一位网友评论“在上海,总能喝到奇奇怪怪的咖啡。有些虽然雷人,但市场会检验,会淘金。”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开放的消费者心态,为新创意的诞生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沃土,正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当越来越多具有品鉴力的消费者和洞察力的商家出现,一杯咖啡将会更“香”。(上海转型发布)
【商务动态】
1.WS江豚会员店第二家店将于年内在江夏开业
7月29日,武商集团旗下WS江豚会员店首店正式开业,客如潮涌。武商集团同时官宣,WS江豚会员店的第二家店将于年内在江夏区开业。首店位于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七雄路交会处,营业面积超10000平方米,采用“付费会员制+精选商品”模式,面向付费会员开放,普通会员年费199元,钻石会员年费580元。据悉,WS江豚会员店已开通极速达服务,5公里范围内0元起送、订单满89元免10元基础运费、线上下单门店自提,全城配送等服务也正加足马力准备中。(湖北日报)
【他山之石】
1.上海:“精彩夜上海”系列活动启幕
7月26日晚,“精彩夜上海”系列活动正式启幕,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2024年上海的夜间活跃出行人次403万次,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的面积,上映夜场电影26.49万场,夜间公交活跃范围1975平方公里,夜间经济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首批“夜间经济人气地标”:以“石库门+漫步式夜生活”为特色,汇聚多国料理、艺术展览、主题酒吧与音乐节庆的新天地-太平湖区域;以“露台经济”为特色,路易号巨轮火爆出圈,打造“静安夜航”的吴江路-丰盛里区域;以“水岸多元业态”为特色,打造“艺术+空间+消费”滨水休闲集聚区的西岸梦中心区域;以“浦江夜景”为特色,联动浦东美术馆、东方明珠、海洋水族馆等购物旅游休闲场所的陆家嘴富都滨江-正大区域;以“东方美学”为特色,“传统与现代交融、商业与文化共生”的豫园区域。首批“夜生活好去处”:引入“餐饮+现场演出+摩天轮”复合业态,整体营业至凌晨2点的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以全业态夜生活体验为核心,集国际风尚购物、环球特色美食、沉浸式文化娱乐、常态化人气活动于一体的普陀“环球不夜港”;以“夜间文化社交聚场”为核心,构建多维夜生活矩阵的杨浦“活力大学路”;打造沉浸式、场景化文化消费体验中心的闵行“首尔夜市”;以上生新所为核心,融合“文化体验+美食消费+夜间社交”的长宁“上生·夜未央”。
进一步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若干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提振消费的部署,市商务委会同文旅、体育、绿化市容、市场监管、公安、交通、城管执法等部门,在前期推出的夜间经济1.0支持举措基础上,聚焦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升级推出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10项举措(其中新增4项政策措施,优化提升6项政策措施)。夜生活好去处也可根据需要和条件,申请部分运用支持措施。①释放“外摆经济”活力(优化提升)。为市场主体设置“外摆位”提供便利,拓展优化“外摆位”开放区域,支持在重要促消费节庆期间推出临时“外摆位”,建立“外摆位”经营活动常态化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调整优化管理措施和区域范围,以服务市场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措施,打造“外摆经济”风景线;②优化市集食品安全监管(优化提升)。支持市集举办单位按照食品展销会相关规定,依法开展除散装生食水产品、散装熟食卤味以外的食品销售和制售经营活动,并为市集举办单位提供食品展销会备案便利化通道;③支持举办主题特色市集(优化提升)。支持市场主体引进国内非遗匠人、本土品牌等特色优质商户入驻市集。涉及食品经营的,由市集举办单位按照食品展销会相关规定,明确商户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营造可追溯的放心消费环境;④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新增)。对小型驻场演出、助兴表演,提供“演员库”“剧本库”等资源支持并给予审批便利;增设街头艺人点位,推出高品质街艺表演;⑤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新增)。全面实施“大型演出审批一件事”“小型群众性活动报备”线上办理;对举办的活动,给予审批便利化通道;⑥打造夜间观赛“第二现场”(新增)。在大型赛事主场地(第一现场)外,推动有条件的商场、街区、公园绿地等打造体育观赛“第二现场”,构建沉浸式集体观赛场景,为夜间街区注入更多体育赛事的魅力;⑦提升夜间景观照明品质(优化提升)。支持人气地标经营者做好区域景观照明提升,打造“一区域一主题一特色”;因地制宜设置24小时橱窗照明美陈、景观照明装置、主题光影活动,营造夜间商业氛围,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美起来;⑧优化夜间停车保障(优化提升)。根据道路、交通条件,增加夜间临时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鼓励各区挖掘商圈周边停车资源,因地制宜推出分时免费停车区域,解决夜间“停车难”“打车难”问题;⑨支持推出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新增)。鼓励相关市场主体,串联我市地标建筑、区域以及夜间经济人气地标,推出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⑩营造放心安心的夜间经济消费环境(优化提升)。设立夜间经济人气地标首席执行官,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区域内商户建立自治机制,加强服务质量自律管理,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全面推行《商业零售、餐饮企业服务质量规范》等服务标准。采用第三方评估、问卷调查等方式动态监测并不断提升夜间经济服务质量。(上海商务)
2.成都:《2025成都暑期消费指南》发布
为引导暑期消费,美团联合成都市商务局正式发布《2025成都暑期消费指南》,依托平台数据,为游客提供权威的成都消费指引,并发布游逛路线。①潮流先锋路线。春熙路步行街→华兴街(锦江剧场)→成都IFS→成都太古里→大慈寺→十二月市博物馆→1314爱情专线(合江亭)→镋钯街→夜游锦江。春熙路所在锦江区游客接待量居全市首位,IFS及太古里集聚超百家国际品牌与本土潮牌,夜游锦江项目贡献显著:游客夜间消费占比达66.4%,航线串联历史街区与现代光影艺术,为夜间消费核心场景之一;②都市新韵路线。交子大道→天府双塔→成都SKP→铁像寺水街→此地CyPARK。作为高端消费地标,SKP与交子大道金融文化、铁像寺水街川西院落风貌形成业态互补,契合“80后”、“90后”游客(占比75%)对品质消费与场景多元化的需求;③文化沉浸路线。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泡桐树街→小通巷→奎星楼街。宽窄巷子累计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2024年单年3326万),美团用户评论量居文旅景区前列。“一院一景”建筑群集中体现川西民居文化,关联数据:地方菜消费中川菜订单占比居首;④工业文艺路线。东郊记忆西门→中央大道→成都墙→成都舞台→东大门→万科天荟→火车头广场→工业横街→南大门→记忆长廊。东郊记忆园区休闲娱乐订单量同比增速24.8%,密室(屋有岛)、酒吧(塘谣火塘)等业态消费贡献突出,工业遗存改造空间年均举办超千场活动,带动周边消费生态圈发展;⑤文艺漫游路线。芳华街→玉洁巷→玉林综合市场→玉林街→玉林三巷→玉林四巷→玉林东路→玉林西路。玉林东路酒吧集群(硬米、梦田音乐等)为夜间消费重要节点,市井餐饮与创意小店满足游客对本地化体验的需求,餐饮订单量增速11.7%;⑥生态艺韵路线。麓湖美食岛→伊甸岛→海浪公园→麓坊中心→云朵乐园→麓湖CPI→麓客岛。生态艺术空间契合亲子家庭游客偏好(“80后”占比42%),融合自然景观与艺术消费场景。(成都商务)
附:信息来源(公众号及网站)
1、中国政府网
2、商务部门户网站
3、新华社
4、人民日报
5、中国网
6、国家统计局
7、统计微讯
8、武汉发布
9、极目新闻
10、零售商业财经
11、第一财经
12、财联社
13、赢商网
14、上海转型发布
15、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16、智谷趋势
17、湖北日报
18、长江日报
19、荆楚网
20、国际商报
21、湖北省商务厅
22、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23、未来智库
24、商务微新闻
25、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6、浙江商务
27、江苏商务
28、成都商务
29、重庆商务委
30、广州商务
31、广东商务
32、上海商务
33、上海商业网
34、今日头条
35、深圳商务
36、新商业LAB
37、红餐网
38、和桥机构
39、上观新闻
40、加得商业
41、武汉国资
42、中国商报